歷史考究~布馬探源

布馬舞的來源源自傳說
  宋朝時有一新科狀元,因抗擊金兵有功,皇帝為了表彰其功績,賜其會同探花、榜眼、進士偕同各自的夫人及一名童子策馬遊街慶賀,故名為《狀元遊街》共有布馬九騎,並有鑼鼓伴奏
  
  後來,又經發展,才逐漸形成,為舞蹈形式且有較為固定的舞蹈程式,無論奔騰跳躍或徐步緩行,均要著重表現出馬的形象,使其活靈活現

.

潮州饒平布馬舞的時代發展:
  饒平縣布馬舞是傳統的民間舞蹈。饒平布馬舞距今已有七百年最早流行於大陸廣東省饒平縣新豐九村一帶,以前的時候饒平為百越之地,覡巫文化(巫師)盛行,對自然界的大山充滿敬畏,而賦予不同的形象大山各種動物名稱,模仿馬形態為舞蹈的布馬舞,原旨在軀除瘟疫,保佑地方安寧,經歷代演變後逐有仙山神獸的廣場戲及對三山國王崇拜的祭祀,表現在以歌代言,以舞敘事方面最為顯著,我們的祖先以藤竹紮成馬身,在裹上白布彩繪而成。

.
  隨著時代的變遷,布馬舞舞蹈的表現內容有多次的變換,如《八仙八騎》《昭君出塞》《辭郎吟》《穆桂英掛帥》等等。布馬少則7騎,多則20騎。當演出開始,一陣模擬馬嘶的笛音過後,在雄渾的鼓樂聲中“馬”隊奔騰而上,它時而洶湧澎湃、疾蹄馳騁,矯健雄壯;時而徐徐而行,像漫步村陌,粗獷中存優美,激烈中見柔情。豪放、歡快的舞姿,融合著潮州大鑼鼓的音樂,令人神往。
  但是,因為
布馬製作的手工繁複,在台灣已經失傳很久了。我們學校在許時烺老師陳彬彬老師傅珍紹主任池蘭輝團長葉斯雄前會長陳增昌里長邱坤增理事長的努力下,從無到有,重新恢復客家饒平布馬舞;布馬製作也由第一代的竹骨紙糊第二代的竹骨塑膠網夜光馬第三代的滑輪海綿馬,進化到第四代以塑膠片當骨架,不斷的再創新求變。